纪念两百年前的“1813——莱比锡”

 

2013,9,22

年是2013年,也就是欧洲“反法同盟” 在200年前,终于战胜拿破仑的一年,德国莱比锡有一个大型艺术展《1813——莱比锡》,听说阵势很大,德国大小报纸争相报道。
我们夫妻二人在中秋佳节前夕,应德国莱比锡德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,在莱比锡大学做了《中国往何处去》的学术报告。就利用此机会我们参观了此艺术展,真让我大开眼界。毫不夸大地说,我这一生看过多少国际文化艺术展,但像通过一张巨画,如此让我震撼、如此抓住我的心,如此刺激我去更多了解拿破仑一生和当时如此悲惨的历史,还从来没有过。
美丽的古城莱比锡
拿破仑军血染莱比锡的历史,笔者只知其一,但并不知其详。几个月前,莱比锡这个已经被人们逐渐遗忘的古城,忽然名声大震,该城的 一个古老的煤气工厂废墟,被改造成为一个大型艺术馆,为了纪念200年前那场惨无人道的国际战争,展览出一幅圆周一百米长,三十米高的历史巨画。名为:《1813——莱比锡写照》。 几乎全德大小媒体都对此展出大做文章。 引起了我们夫妇极大的兴趣。
莱比锡(Leipzig),当地古语是一个处处栽有菩提树的地方。它原来是多世纪来就闻名的文化名城,老城广场中心的房屋和旧市政厅大楼,都是十六世纪就存在的德国最辉煌的文艺复兴建筑。附近一座1500年建成的哥特式圣托马斯St.Thomas钟塔教堂,在西方是赫赫有名。伟大的音乐大师巴赫 ( 1685-1750),就曾于1723~1750年在这里担任管风琴师兼合唱团指挥。他的著名的《马太受难曲》也就是在这里诞生的。还有大诗人歌德( 1749—1832 )、杰出的音乐家门德尔松( 1809—1847)都曾在这里长久居住写作过,并培养了众多子弟。
此外,莱比锡还是一个有名的“书城”。早在15世纪初,这里已是德语地区的出版印刷中心。 1481年第一本活字排版的书就在莱比锡问世。 在世界上影响深远。 素以“书城”著称。自1914年以来,莱比锡就每年定期举行国际书籍展览会,远远早于其它国家和城市。
这么著名的文化古城,到了二十世纪中叶,名声反倒一度被埋没了,主要是那时的社会主义东德认为做广告是资本主义行为。结果西德的汉堡、法兰克福和慕尼黑倒成了脍灸人口的国际城市。自从东西德合并后这二十多年来,这个城市比过去更漂亮了。街道整洁,商业繁华,但是名声还不够响亮。
如身临其境
在曲里拐弯的暗暗的展览厅前廊内,有很多图片和说明,介绍着莱比锡的近代史,才知道莱比锡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多么举足轻重的城市。再往前走,只见眼前一片黑暗,好像钻进了一个巨大窟窿里,进入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洞。洞内四周,隐隐约约有人头在晃动。 再往前挪几步,灯光逐渐亮了起来,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座黑黑暗暗的城市,老式的一个挨一个的红顶洋房林立,断壁残垣,向我袭来。接着我注意到,在楼房之间狭窄的道路上挤满了、躺满了不计其数的百姓,夹杂其间的是穿着法国、俄国、普鲁士军服的士兵,各式各样的形状,有的在观望、有的在喊叫、有的在垂死挣扎。我好像也被卷在其中,周围的人充满了悲伤和绝望。不知哪里传出来悲哀的扣人心弦的音乐,大提琴声如此撕裂肺腑,令你感到人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?再往前走,骤然一声炮响,震耳欲聋,接着枪声四起。我甚至也想躲避起来。
馆中心矗立着一个高有五层的钢铁结构的观画台,我们拾级而上,刚走到第二层,只见四周的画面又亮了几分,再走到第三层,我忽然听见鸟的叫声,晨光射进该城四周,远处的农舍、丛林在起火燃烧。走到第四层,我们已经能看到远处的河流,好像水还在湍湍地流动。终于来到了制高点。我们好像站在一个教堂的顶端,鸟瞰着莱比锡的内城。这时,画面大放光明,东方的天空,乌云压城城欲摧,西方的块块乌云背后,还透着蓝天,阳光光霞射到高低密集参差不齐的楼群,阴阳层次分明,透视感强烈,远处熊熊烈火,近处一些楼房房顶的红色瓦片已经被雨水冲淡,一些楼房住户的窗户已东倒西歪,但还是有些居民探首窗外,张望楼下街道上的不堪忍睹的惨象。竟然还见到一个画家在那阁楼的破窗前拿着画本速写窗下的人物。
当你站在这制高点,眺望眼前的一片景象,然后顺时钟地向前走,就好像你来到上海新锦江的高楼转梯上,一饱上海浦西全景那样,一览十九世纪莱比锡内城全景无遗。教堂的尖顶,高楼的圆塔,冒烟的私家烟筒,一切栩栩如生。叹为观止。
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
我们在这个馆内整整呆了三个小时,我完全被这感人的由暗到亮的画面所吸引和震慑,台上台下爬了三次,忘却了我的年龄。我简直难以想象,这幅一百米长三十米高的彩色油画是如何画成的。它让我想起了梵蒂冈的镇堂之宝——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的顶棚上画的“创世纪”和正面壁上的“最后的审判”,是多么的艰难。而这幅《1813——莱比锡写照》,从技术上和面积上看,复杂和庞大得多,难度就更不用说了。而且,它绝对不是粗制滥造,每个非常细小的画面,如一条马死在战场上,也是事先让一位训马师让自己的马听命令地躺在地上,拍下照后绘制出来的。至于说,城内的建筑物,屋顶上的碎瓦和和高低不平的街道,都是从收集的过去的写生画片拼凑合成 ,一笔一笔勾画出来的。艺术家阿西西(Yadegar Asisi )父母都是伊朗人,但他从小在德国长大,并在莱比锡度过他的少年时期,对莱比锡有很深的感情,但是对1813年这段惨痛历史是在后来才深入了解的。他说:“我并不想在这艺术作品里描述两方的英勇、惨烈战斗,而是描述1813年的战争给当地人和如此漂亮的文化古城所带来的惨象。死亡,逃亡、战争的可怕。”这幅画一共花了七年时间,由一个几十人的团队联合制成的。它是由现代的高超技术,把画在纸上的艺术作品复制在特制的画布上。


战争永远是可怖的
作者的这个伟大创作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。他告诉人们,无论什么样的战争,战争的结果永远是死亡、悲哀、家庭破坏。德国是欧洲的中心,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,莱比锡更首当其冲。1831年,战争狂人拿破仑,一生亲自参加过四十五次战争。1812年,他在俄罗斯吃败战后,带着疲惫的法国军队来到德国,遭到“反法同盟”的联合抗击,1831年10月大败而归。美丽的莱比锡古城和无辜的百姓却莫名其妙地遭此厄运, 仁慈的上帝何在?
通过这幅画,让笔者回顾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战争史,引起我许多悬念?人类为何如此残暴?战争是否能彻底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。拿破仑为何至今仍被德国人尊敬?德意志民族的大联合与拿破仑的关系?拿破仑在一个强国干涉以至侵略其他国家的合法性起到表率作用。 笔者准备在下篇文章试图分析拿破仑在欧洲历史上所起的作用。